
2015年10月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主要依据,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开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阶段。
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平台为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提供监管部门在线数据查询采集、移动APP数据查询及执法终端数据采集。那么
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平台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呐,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行政执法:
实现行政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包含行政执法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查执行、归档管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等。
二、行政审批监管系统:
提供 “一门受理、联动审批、集中监管、全程服务”的政府公共审批服务。包含行政大厅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电子监管系统,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适应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府”要求。
三、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工具和新手段获取各个流程和环节数据,使得监管部门能随时获取辖区内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结合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明厨亮灶视频监控技术实现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情况进行跟踪及定位,覆盖从“生产到餐桌”整个产业链,一旦发现问题即可追溯信息源,真正达到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
四、明厨亮灶监管:
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和系统平台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企服务提供者实施远程24小时视频监管,监管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工过程,公示食品原料及其来源等信息。对社会公众开放餐饮服务提供者远程监管视频,由社会公众监督食品加工过程。
五、应急指挥
以《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应急指挥基础资料为基础,按照应急处理流程,实现应急事件的汇报、处置、跟踪反馈及预警分析管理,为应急指挥提供辅助决策。实现食品安全应急指挥的部门联动管理。
六、网格化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将辖区企业及各监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结合GIS电子地图技术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七、网络订餐监管:
通过数据采集、监控、预警以及商业智能分析等手段,打破传统人工监管壁垒,利用大数据工具分析网络订餐平台商铺数据信息,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网络餐饮行业合理规范化发展。
八、信用监管:
以可量化、可评价、可分类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防范风险为目的,以信息公布披露、事先告知承诺、信用报告查询制度为手段的事前信用监管,以优化监管模式为目的,以信用评价分类、大数据分析、第三方信用评估监督为基础的事中信用监管,以奖惩结合为目的,以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为手段的事后信用监管。实现政府监管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线性治理模式到多元合作的网状监管模式的转变,推动形成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
九、双随机、一公开:
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加强抽查的统一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支撑事中事后监管,运用电子化手段,对“双随机”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并及时公开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
十、一品一码:
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以“一品一码”(一个批次产品有唯一的追溯码)为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覆盖人民群众日常基本消费食品的“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
十一、 计量检测:
结合计量器具管理现状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强检计量器具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提升计量监管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企事业单位预约申请,开展强检计量器具监管工作,积极完善强检计量器具基本信息,引导计量器具使用单位运用“互联网+”,实行网上申报计量器具检定业务,通过计量大数据服务应用,实施计量器具信息化管理,提升计量强制检定监管服务能力。
十二、网络市场监管:
基于垂直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集线索发现、线索核查、电子取证、案件管理、风险预警、电子商务主体信用管理、信息公示等监管平台应用,涵盖网络经营资格监测以及刷单炒信、网络传销、商标侵权、虚假宣传、价格监测、评价监测等网络经营行为监测,实现网络餐饮O2O、网络药品、网络医疗器械等专项化监测服务,提高对网络交易市场的监管能力,全面助力“网剑”、“清网”等专项行动。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特种设备综合管理平台,以应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特种设备的注册、使用、现场检测及动态监察到报废等多个环节,实现动态管理、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从而达到对特种设备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本文主题:
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平台
本文来源:http://www.bethmchenry.com